

04 柏林国会大厦【德国】
图片
柏林国会大厦【德国】
图片
柏林国会大厦与勃兰登堡门,斜角相望
图片
国会大厦与勃兰登堡门遥相辉映,两者共同见证了德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
图片
国会大厦经典的古典式外立面
这座经典的古典主义历史建筑巍峨磅礴地矗立于柏林市中心蒂尔加藤区,与不远处的另一座著名古迹勃兰登堡门遥相辉映,两者共同见证了德国近现代史的风云变幻。它不仅是德国统一和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德国历史与建筑艺术的缩影。
图片
独特、奇葩而又违和的玻璃大穹顶
图片
极其现代的风格特征似乎与厚重庄严的古典原貌格格不入
图片
折衷了古典主义、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多种风格的建筑立面与玻璃大穹顶
图片
轻盈的现代结构与庄重的古典特征,在视觉上极其突兀
建筑主体外立面表现融汇了欧洲传统建筑的精华,折衷了古典主义、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式的多种风格,但明眼人都会发现中央高耸的标志性圆形玻璃大穹顶,独特、奇葩而又违和,极其现代的风格特征似乎与厚重庄严的古典原貌格格不入。源自上世纪90年代的改造为何如此设计?这绕不开国会大厦曲折坎坷的经历、德国近现代特定的历史和改建所表达的新时代寓意象征。
图片
德国国会大厦最初的设计方案,罗马风十足,但相对保守
图片
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Paul Wallot设计的最终落地方案,这才是它的历史原貌
图片
从建成到如今所见的建筑样貌变化,穹顶显然是最关键的部分
图片
现如今的建筑立面并无明显变化,但当年引以为傲的罗马风大穹顶已然换成了现代的玻璃钢结构
图片
建筑主立面多角度一览
构建于1884~1894年的国会大厦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Paul Wallot设计,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议会所在地。有趣的是,最先的中标方案是由弗里德里希·施蒂勒Friedrich Stüler设计的,它拥有巨大的穹顶和拱门,罗马风十足,不过由于选址地块为一处德国贵族的府邸而实施未果。此后一拖10年,在德国政府费劲心思购得土地后重新进行了设计竞标,原有施蒂勒过于保守的方案被摒弃,采用了在当时被视为“更庄重华丽、更具现代感和象征意义”的保罗·瓦洛特设计方案。可见在不同历史时期,主流的审美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图片
1930年代以前的德国国会大厦历史原貌,大尺度的罗马穹顶彰显气势与威严
图片
二战柏林战役中苏军攻克柏林,国会大厦曾为法西斯固守最后堡垒的惨烈战场
图片
经典的历史画面--1945年5月苏军攻占国会大厦,在顶部插上了胜利的红旗
图片
二战后航拍德国国会大厦满目疮痍的惨状,1945
图片
战后大厦严重损毁,穹顶坍塌,内部一片残垣断壁
图片
受损严重的内部结构
图片
伤横累累的国会大厦与战后建筑废墟的清理
图片
二战受损的国会大厦与如今修复后的建筑面貌对比
图片
冷战期间的国会大厦与柏林墙,见证了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展示的建筑原貌可见其当年引以为傲的罗马风格大穹顶,难能可贵的是它在19世纪就率先使用了钢架玻璃结构,采用自然光为大厦内部提供照明,在当年可谓技术先进并引领潮流。遗憾的是在1933年经历了国会大厦纵火事件后部分受损,同时成为了德国纳粹党巩固政治的垫脚石;二战期间苏军攻克柏林,由于其特殊的象征意义,这里曾为法西斯固守最后堡垒的惨烈战场,战后大厦严重损毁,穹顶坍塌,内部一片残垣断壁;而冷战期间由于其表征的历史意识形态加之国内经济压力,东德政府对其修复的兴趣寥寥;两德统一后,国会大厦成为德国联邦议会的所在地,其修复改造最终被提上日程。
图片
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勋爵与他经典的建筑作品,从中可见其明显的个人风格
图片
国会大厦钢结构玻璃穹顶与内部改造方案设计
在1992年德国政府举办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勋爵的方案最终胜出。此君可谓现代建筑领域重磅级大咖,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以其创新的现代主义设计和对可持续建筑的倡导而声名赫赫,有如香港汇丰银行总部、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大厦、纽约赫斯特大厦、苹果公园等惊世骇俗的作品,件件都是以高科技现代主义为核心,融合了创新技术、功能性和美学。
图片
国会大厦改建的设计理念围绕“透明与开放”,旨在通过建筑表达民主政治的透明性和公众参与
图片
玻璃穹顶立面与内部空间
图片
穹顶下方的议会大厅,完全为现代风格
图片
议会大厅与上方的穹顶
图片
核心的议会大厅,早已不见瑰丽的古典元素
图片
从改建的结果来看,它已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成为一座披着古典外衣的现代结构建筑
福斯特对于国会大厦改建的设计理念围绕“透明与开放”,旨在通过建筑表达民主政治的透明性和公众参与。他保留了建筑的历史外观,修复了二战时期的弹痕和苏联士兵涂鸦,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同时在顶部设计了一个玻璃穹顶,象征民主的透明与开放;对严重损毁的内部空间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现代化改造,但保留了部分历史元素,如原有的柱廊和装饰细节。从改建的结果来看,它已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成为一座披着古典外衣的现代结构建筑。
图片
玻璃钢结构穹顶与内部的方形庭院
图片
自上而下,从玻璃钢结构穹顶到议会大厅
图片
顶部核心的建筑空间由玻璃钢结构穹顶、螺旋坡道和倒锥反射器组成
图片
内部的两条螺旋坡道不仅是一个参观通道,还是一个观景平台
图片
透明且轻盈的顶部结构,现代感极强的空间氛围
图片
穹顶内的螺旋坡道和倒锥镜面反射器
核心的建筑空间由玻璃钢结构穹顶、螺旋坡道和倒锥反射器组成。玻璃穹顶为钢结构,直径40米、高23.5米、重约1200吨。钢结构支撑玻璃面板,形成一个透明且轻盈的顶部结构;内部的两条螺旋坡道不仅是一个参观通道,还是一个观景平台。游客可以沿坡道登上穹顶,俯瞰柏林市景和议会大厅,增强所谓的公众与政治的互动性。
图片
倒锥形镜面反射器
图片
中央可透视议会大厅内部,表征民主的透明与开放
图片
反射器结构由360块镜面组成,反射器的镜面角度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光线能够均匀分布在大厅内
图片
其不仅具有采光功能,还具备通风功能
图片
在实现完美的科技环保同时,硕大的镜面反射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
穹顶中央的倒锥形反射器结构由360块镜面组成,反射器的镜面角度经过精确计算,以确保光线能够均匀分布在大厅内;其不仅具有采光功能,还具备通风功能:新鲜空气通过穹顶进入议会大厅,废气则通过倒锥形结构排出,形成一个自然的通风系统。在实现完美的科技环保同时,硕大的镜面反射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
图片
福斯特的改造方案特立独行,因历史风格冲突、高成本和实用性等问题引发了巨大争议
福斯特方案中的象征意义、公众参与和环保设计上在业界取得了一定认可,但也因历史风格冲突、高成本和实用性等问题引发了巨大争议:作为德国历史的象征,经历了帝国、纳粹和冷战时期,其历史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激进的手法使历史与现代的平衡过于突兀;通过透视俯瞰议会大厅被视作民主透明象征,过于表面和肤浅,探讨政治透明度的深层次问题的想法,过于直白和天真;看似可持续性设计的穹顶玻璃结构,导致内部温度调节困难,夏季过热,冬季过冷,无疑增加了能源消耗,未能完全解决实用性的问题。
图片
遗憾的是,伴随着改造并试图抹平历史伤痛的同时,原有传统文化之精髓也一并烟消云散于历史长河之中
所以,针对国家重点古迹的现代化修复改建应慎之又慎,从争议到传奇,有如卢浮宫金字塔的经典案例显然无法复刻。针对本案例,德国政府最大的初衷是将古迹修复改建现代化视作与不堪历史的诀别,但遗憾的是,在试图抹平历史伤疤的同时,原有传统文化之精髓也一并烟消云散于历史长河之中。
05 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英国】
图片
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英国】
图片
其官方名称为伦敦金融城圣玛丽斧街30号
图片
建筑最初是为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设计的总部大楼,旨在体现公司的创新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图片
建筑同样出自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之手笔
它的官方正式名称为伦敦金融城圣玛丽斧街30号,同样是出自上文提到的英国著名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手笔。其最初是为瑞士再保险公司Swiss Re设计的总部大楼,旨在体现公司的创新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筑以独特的螺旋式外观、环保与高科技设计理念,一度被定义为未来建筑的典范。
图片
贵为伦敦金融城的地标之一,建筑以其独特的子弹头流线型外观而闻名
图片
独树一帜的地矗立于伦敦金融城天际线之中
图片
伦敦金融城纷繁杂乱的天际线
图片
其建筑尺度并不突出,但独特的子弹头流线型设计在一众摩天高楼中极度醒目扎眼
图片
建筑以独特的螺旋式外观、环保与高科技设计理念,一度被定义为未来建筑的典范
其诞生于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于2004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贵为伦敦金融城的地标之一,以其独特的子弹头流线型外观而闻名。在历史悠久的伦敦城中,俯首皆为丰富的建筑遗产,于伦敦传统城区敏感地带出现的这座建筑,以独特有趣的外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城市规划框架,为看似杂乱无章的伦敦天际线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建筑层高179.8米、结构40层,呈优雅的螺旋式流线型外观
图片
建筑子弹头的流线设计,旨在减少风阻并优化建筑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图片
建筑俯瞰效果,圆润的顶部平面和叠加的玻璃钢结构纹样,看起来如同一朵绽放的奇花
图片
沿街建筑与本案例的视觉对比尺度
图片
底层内部的空间氛围
图片
最顶层的360度的旋转餐厅与上方惊艳的穹顶
图片
顶部旋转餐厅的内部空间氛围
建筑层高179.8米、结构40层,呈优雅的螺旋式流线型外观;大楼底部两层为商场,最顶部两层为360度的旋转餐厅和俱乐部,其余皆为办公场所;建筑每层的直径随大厦曲度线型而改变,直径由底部的49米尺扩至17层的56米,之后续渐收窄,顶部呈圆润的立体椭圆状收尾。这种子弹头的流线设计,旨在减少风阻并优化建筑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图片
建筑剖面效果图,显见核心筒、外部支撑体系与外部框架的螺旋形支撑结构
图片
建筑剖面与斜角网格结构、螺旋形斜交区域设计
图片
底部门厅处外部框架的外露支撑结构
图片
建筑的外部支撑体系,同时兼作内部交通空间的环形区域
图片
建筑的内部空间氛围
建筑的核心部分为坚固的钢筋砼核心筒,承担主要的垂直荷载;核心筒外部是一个由钢梁和钢柱组成的框架结构,构成了建筑的外部支撑体系,同时兼作内部交通空间的环形区域;而建筑的外部框架采用了螺旋形的支撑结构,不仅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形成了独特养眼的外观效果。
图片
每层平面6处三角内庭在水平上呈锯齿状均匀排布,形成螺旋形扭转的通高空间
图片
在结构布局上没有所谓的轴线,每层布局都是根据螺旋线的角度发生偏转的
图片
螺旋部分既是公共空间,也是采光井和通风口,对应玻璃幕墙深色螺旋部分
它最有趣的地方是结构布局部分,其核心特点是没有所谓的轴线,每层布局都是根据螺旋线的角度发生偏转的:每层平面6处三角内庭在水平上呈锯齿状均匀排布,各层之间螺旋形错动,形成扭转的通高空间,为办公室提供交流、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室内的采光井和通风口。这部分在外观上极具辨识度,就是对应的玻璃幕墙深色螺旋部分。
图片
先进的幕墙技术是其最耀眼的特征之一
图片
外墙系统具有连续的光润曲面、双层幕墙系统的设计、合理的受力结构
图片
闪耀的玻璃幕墙,螺旋形的色差与光润圆滑的平面使其风格鲜明、独树一帜
先进的幕墙技术是其最耀眼的特征之一,外立面由5500块平板三角形和钻石形玻璃单元组成,这些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光润曲面;它采用了双层幕墙系统的设计,外层为高强度玻璃,内层为隔热玻璃,隔绝的空气层使其保温隔热性能俱佳;幕墙直接支承在作为承重结构的建筑外围斜向钢架之上,结构受力特征表现为自承重的幕墙体系、互相套合的六边形、若干个三角形,荷载传递路径并非垂直,而是从三角形的顶点沿两边分散传递,形成了坚固的网络化受力体系。
图片
于金融城街巷中眺望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
图片
单从建筑本身来讲,它是一座高科技环保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杰出的创新典范
图片
建筑创新之处无可争议,但副作用的缺点却鲜有提及
单从建筑本身来讲,它是一座高科技环保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杰出的创新典范,但结构创新所带来的缺点却鲜有提及:建筑的圆形截面的通病--导致每层楼的实际使用面积减少,尤其是在高层部分空间使用效率更低,狭促的公共空间也难以营造赏心悦目的休闲氛围;复杂的曲面设计极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远超等同使用面积的规则建筑;曲面的设计导致室内空间布局不够灵活,难以满足多样化的办公需求;超高的维护与运营成本,也与设计标榜的“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
图片
伦敦金融区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如此“和谐共存”,令人瞠目结舌
图片
令人不忍直视的由奇形怪状几何体堆砌而成的杂乱城市天际线
图片
矗立于伦敦金融城天际线,虽然建筑尺度并不算突出,但依旧醒目扎眼、耀眼而独特
从中世纪的教堂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再到现代的玻璃幕墙摩天高楼,伦敦金融区众多不同风格的建筑如此“和谐共存”,令人瞠目结舌,缺乏统一规划的分散开发与规划限制也许是主因。另一方面,文化与审美的包容、创新与传统的碰撞,造就了伦敦金融区独树一帜的由奇形怪状几何体堆砌的杂乱天际线,矗立于其中的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虽然建筑尺度并不算突出,但依旧醒目扎眼、耀眼而独特。
06 阿布扎比首都之门【阿联酋】
图片
阿布扎比首都之门【阿联酋】
图片
在阿联酋,各类奇异的现代未来主义建筑遍地开花,阿布扎比首都之门仅仅是其中之一
图片
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的城市天际线
图片
尺度恢弘的长筒靴怪异造型另类而不知所云,故意而为之的18度倾斜角度,令人瞠目结舌
在阿联酋,各类奇异的现代未来主义建筑遍地开花,阿布扎比首都之门仅仅是其中之一。尺度恢弘的长筒靴怪异造型另类而不知所云,故意而为之的18度倾斜角度,令人瞠目结舌,由此一举摘得“世界最倾斜的人工塔”吉尼斯世界纪录。
图片
暮色中的阿布扎比城市天际线
图片
首都之门全景立面,设计初衷是借鉴自阿布扎比的自然景观,模仿沙丘与海浪形态来表达建筑的美感
图片
俯瞰建筑,尺度恢弘的“长筒靴”怪异造型另类而不知所云,故意而为之的18度倾斜角度,令人瞠目结舌
图片
阿联酋经典的地标--迪拜帆船酒店
图片
阿联酋阿布扎比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杰出的地标,极具文化象征语境
图片
首都之门在文化象征寓意的语境表达上苍白而匮乏,被视为纯粹“为倾斜而倾斜”的吸睛之作
其建设的初衷显然是想通过吸睛的标志性建筑提升国际形象,而建筑师的想法是“源自于阿布扎比的壮美自然景观,尤其是沙漠中的沙丘和海湾中的波浪,通过建筑来表达一种动态的美感”。结果一不小心整成了一座怪异的“长筒靴”矗立于海湾,对比阿联酋的其它标志性建筑如迪拜帆船酒店、阿布扎比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等,不可同日而语,在文化象征寓意的语境表达上苍白而匮乏,被视为纯粹“为倾斜而倾斜”的吸睛之作。
图片
首都之门是一座集酒店和办公场所为一体的综合体建筑
图片
人为刻意而为之的“世界倾斜度最大的建筑”
图片
建筑连续的弧面曲面勾勒出曼妙的身姿
图片
夜色中的交错排列、夸张倾斜的视觉奇观
图片
位于建筑19层的户外泳池
图片
泳池为斜面上的悬挑结构,最终通过支撑受力于核心筒
图片
建筑底部、中层空间,以及上层倾斜部分中庭外露的支撑结构
这座集酒店和办公场所为一体的综合体建筑,高160米,共35层,其整体结构从12层开始朝西倾斜角度达18度,设计之初便雄心勃勃地计划建成“世界倾斜度最大的建筑”。单从建筑效果表现来看,连续的弧面曲线、12500块定制的独特菱形玻璃幕墙面板,勾勒出其妖娆的身姿,创造了一种交错排列、夸张倾斜的视觉奇观,细部表现堪称完美。
图片
从结构技术角度来看,阿布扎比首都之门无疑是一项工程奇迹
图片
施工场景中的钢结构框架支撑结构、玻璃幕墙及外露的核心筒
图片
建筑剖面示意,核心筒被偏置在略微偏离中心的位置,倾斜所产生的弯矩巧妙地受力于钢筋砼核心筒
图片
单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它是一项了不起的创新
从结构技术角度来看,阿布扎比首都之门无疑是一项工程奇迹。为了实现18度的倾斜角度,工程师采用了多种创新技术,包括预应力砼核心筒、倾斜的钢结构和复杂的支撑系统、高难度的地基处理结构技术等。核心筒被偏置在略微偏离中心的位置,倾斜所产生的弯矩巧妙地受力于钢筋砼核心筒;深入地下岩床30米的490根桩基,则保障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图片
建筑结构延伸到裙房网壳系统,可卸掉部分风力,吸收掉地震力
图片
建筑从底部悬挑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33米,在阿布扎比的天际线上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
图片
阿布扎比的高温、高湿度环境,给建筑材料的抗疲劳耐久性和结构的稳定性带来巨大挑战
图片
其实际外观并非效果图中那般光鲜亮丽,面对阿布扎比沙尘影响,玻璃幕墙时常“面目全非”,维护清洗费用高昂
首都之门的结构延伸到裙房网壳系统,可卸掉部分风力,吸收掉地震力。由中空正方形部分组成的外部斜面和连接到核心筒的内部斜面有助于提高塔楼的稳固性,建筑从底部悬挑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33米,在阿布扎比的天际线上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但缺点和局限显而易见:倾斜的设计使施工难度、投资维护成本呈几何型增长,尤其是在阿布扎比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下,材料的抗疲劳耐久性和结构的稳定性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从长远来看倾斜的设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可能得不偿失。
图片
建筑上层倾斜部分的中庭,视觉效果颇为震撼
图片
核心筒一侧上层的中庭空间,顶部上方为悬挑的直升机停机坪
图片
上层酒店部分的空间氛围
图片
上层酒店部分的功能布局,透过顶部可见悬挑的直升机停机坪
建筑的功能布局也是形式大于功能,作为办公空间和酒店,倾斜角度导致部分楼层空间不规则,导致部分楼层的空间利用率较低,建筑的实用性大打折扣,这也是不规则建筑的通病;而与环境融合的角度来看,即便在阿布扎比的中央商务区一众现代化的建筑中,也显得另类突兀,实际的建筑形态与周边的沙漠和海湾环境并未形成强烈的呼应关系,与城市文脉深层次的关联更是无从谈起。
图片
客观来讲,阿布扎比首都之门案例的争议性主要并非在于结构或技术上的缺陷
图片
其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的视觉冲击力,造成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远未达成预期的效果
客观来讲,阿布扎比首都之门案例的争议性主要并非在于结构或技术上的缺陷,而在于其未能平衡形式与功能、创新与传统、标志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其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的视觉冲击力,造成实际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远未达成预期的效果,正如建筑评论家指出—“首都之门的设计缺乏深度和意义,更像是一种建筑噱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